如果家裡的孩子開始哭鬧,然後哭得好大聲,他情緒起來了,這時候您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你會很焦慮,還是很生氣呢?不同的想法也代表著在面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爸媽可能會有的不同的態度,當然如果你再仔細想一想,就會發覺這個態度往往也牽引出父母親截然不同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父母親常有的四種反應第一種反應:「糟糕,麻煩來了」
就代表其實你是很害怕,很焦慮,孩子有情緒的,因此認為孩子的情緒起來的時候往往給你帶來很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親認為其實平常做父母親還挺幸福的,直到孩子有情緒開始不聽話的時候,你就突然覺得幸福指數大為下降原因之一,就是你覺得這個情況之下自己是束手無策。
第二種反應:「可惡,太可惡了」
你又不聽話了,就代表衝突來了,表示孩子有情緒,就代表他給我做對的。於是你會想:「你怎麼這麼討厭,都不聽話了。」如果父母親對於孩子有情緒抱這樣的態度,這個時候,老爸老媽自己會產生的情緒就會失控。
第三種反應:「奇怪,疑問來了」
意思是對這件事抱著很大的好奇,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不高興了呢?為什麼突然哭了?怎麼突然大叫了呢?
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心情,老爸老媽其實不會有太大的負面情緒,反而是很好奇,說怎麼了,到底發生什麼了?
第四種反應:「真好,機會來了」
你可能會想這是什麼鬼?怎麼可能有人會在孩子大哭大叫的時候會說真好,的確很奇怪。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如果爸媽閃過腦海中第一個念頭是「真好,機會來了」,意思是把孩子的情緒當成是一個溝通的密碼,而這個時候什麼機會來了呢?是可以了解孩子想說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大好機會,能夠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也幫助他了解自己,同時還能夠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可是大好的機會。什麼是情緒認知能力?其實爸媽面對孩子情緒的態度,不但會決定了老爸老媽在孩子有情緒當下自己的一些反應到底是生氣呢?焦慮呢?還是高興或者是好奇?同時,當然更會影響是接下來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孩子,會不會就此錯失了大好的機會,幫助孩子培養他一個特別重要的能力,就叫做情緒認知能力。
情緒認知力特別重要,因為它是基礎的情商力,如果沒有這個,基本上其他更複雜一點的情商力就很難發展出來。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情緒,而這個情緒從哪來?
情緒的產生其實不是為了來感受的,很多人可能有浪漫的想法,覺得有喜怒哀樂,所以人生就會有百般滋味,那這一輩子就很有意思。的確如此,但情緒產生的目的其實還真不是這個浪漫的原因,人類之所以有情緒,這個生物機制其實主要是為了來活命的,它是一個深層機制。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好像心跳呼吸血流一樣,必須要有這個功能,這個生物體才能夠活下去。
事實上在大腦裡頭掌管情緒的那個部分,就我們把它稱之為「情緒腦」,是大腦裡面最早發育、成熟的一個部分之一,在出生之後不多久就已經功能完整了,所以情緒是天生的。也就是說,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是不需要後天的培養跟學習的。
然而情商就是後天需要培養人學習的,因為有情緒之後你打算怎麼運用這些情緒,是被情緒所捆綁、所困擾?還是接下來你可以借力使力,讓這個情緒為自己所用,讓自己活得更好?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說情緒是本能,而情商是本領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我們再回來想一開始那個問題,爸媽就應該知道,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在施展自己與生俱來的一種身份能力。
這麼一想,有沒有覺得以前好像都錯怪寶寶了?同時很重要的是爸媽如果能夠正面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自己就不會焦慮、慌亂和憤怒了。說實話,這也幫了自己一個大忙,不是嗎?寶寶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一些情緒呢?主要有幾個重要的原因:1、情緒是用來溝通的
你想寶寶出生了,但他還不會說話,到2歲之前都不太有語言能力,這時候如果他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了。這時候該怎麼辦?他又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對吧?
所以這個時候,他只能用變強烈的情緒反應,就是「哭鬧叫」這種模式來引起外界的關注,他其實是在發出求救信號,如果沒有發出這樣的信號,那麼他可能肚子餓了沒人理他,他發燒了沒人管他,這個孩子的性命就會危在旦夕了,所以這時候你就知道情緒還真就是一個生存機制。
而你想著如果當孩子有語言能力了之後,情緒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同樣一句話,你用不同的情緒說出來,其實想溝通跟傳達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當你喂孩子吃一個東西,他的反應可能會是不要吃了,也有可能是不要吃辣。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情緒,孩子想傳達內心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而大人溝通時,當然也是如此。
因此,老爸老媽對孩子說話時候,比說了什麼更重要的其實是你用什麼態度說話,你用什麼情緒說出這些話,那麼傳達的信息是完全不同,被孩子聽到的信息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老爸老媽這個是值得要自我惕性的。
2、增強記憶
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情緒體驗,那麼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記憶。例如,寶寶如果今天到處走,然後突然碰到了一個東西被燙到了,覺得好疼,這是一個強烈的情緒體驗。然後接下來,我們的大腦的設計就是如果情緒反應非常強烈,你就容易記得很深刻。也就是說,這個記憶就變得非常的強烈,你不容易忘掉,這有什麼好處呢?下次還在走到這個地方,突然想起來我上次在這裡被燙到了,所以我就會特別小心,我不去靠近,當然就避免了危險,就容易更好更安全的活下去。
那麼正面的情緒體驗也有類似的功能,為什麼要有很開心好歡樂的這些正面情緒呢?很簡單,如果這個寶寶今天發現爸爸媽媽逗我玩,而且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好開心,爸爸媽媽好像也很開心。這個開心的情緒會讓我們印象深刻,然後下一次我再見到這個對象的時候,我就會特別想跟他靠近。
所以開心的親子關係會讓親子彼此都喜歡跟對方,當然這樣的情況之下幸福關係緊密,孩子健康安全成長的機率當然大幅度提高。其實這個狀況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大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的,相互照應,避免危險。
另外,這些積極的愉悅情緒也會讓我們願意在重複導致這個情緒的一些行為,這個行為可能包括吃了一頓大餐,特別高興等,因為開心,所以我們願意重複這些對我們有利的行為,就有可能更好的健康成長。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的情緒認知能力到底好不好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略窺一二,這也是我最喜歡問別人的一個問題之一,就是:請問你有什麼感覺或你有什麼心情?
這個問題問大人或小孩都行,然後你就會發現發問之後聽到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很多小孩跟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知道。你再問一遍,然後你發現他們真的不知道,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事情。
那麼也有一些人的回答就稍微精細一點,會說「我覺得不高興或者是我覺得很開心」,他們講的是一個情緒方向,這就稍微好一點。
然後你也聽到比較少數的孩子和大人會這麼說,「我一開始覺得很失望,後來有點生氣,因為我覺得他不應該說話不算話,不過我後來想一想,我覺得他應該有不得已的原因吧,於是我就高興了,我就無所謂了」。
有沒有聽出來以上三種是完全不同境界的答案,這代表了什麼呢?心理學上一個專有名詞,我們稱之為「這個人的情緒粒度不一樣」,這個利指的是顆粒的粒,不是力量的力,這是什麼意思呢?情緒粒度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感受並且能夠表達出自己情緒的細緻程度。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於自己的內心的這種豐富的情緒感受,他是很能夠分得出來中間的差別的。例如,雖然都是不高興,但是這個不高興是叫生氣,那個不高興的叫傷心,那個不高興的叫失望,他可以分得很清楚。不但能夠感受的出來,中間的不同還有辦法用語言可以表達出來,而讓別人可以精準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情緒。
而情緒粒度比較低的人,就是那種大大咧咧的人,然後對情緒完全沒有覺察,不知道、沒感覺,甚至還有人請你回答說「我有情緒嗎?」
如果要請您猜猜看的話,你覺得情緒粒度高還是低的人,他的情緒管理能力會比較好呢?沒錯,當然是情緒粒度比較高的人。所以爸媽要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他發展更高的情緒粒度,能夠很精準的區分各種不同情緒的差別,並且可以在第一時間點捕捉,而且還有哪裡表達出來。
身為父母親,我們該怎麼做比較好呢?1、老爸老媽可以先從自己開始做起
例如,平常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這種心情對話就可以多一點。回到家,看到寶寶的時候不想,你通常第一句話,說什麼請別忘了要把心情對話放進去,例如你就可以問寶寶:「請問你今天有些什麼樣的心情呢?」
然後爸媽可以自己先開始說起來,展現自己的高情緒粒度。你可以說:「爸爸媽媽今天有好多不同的心情,早上出門的時候看到大太陽我好高興;然後後來發現路上堵車了,我都差點要遲到了,所以我就好擔心;然後到了辦公室,發覺沒有遲到,我就特別驚喜,特別高興!後來,我發現有人拿了我的東西,沒有放回我的桌上,我當下就有點生氣!中午的時候,我們幫一個同事過生日,給了他一個生日蛋糕,他非常的開心,這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得意。」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聽出來了,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敘述今天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是有助於寶寶理解原來一天發生的事情,他會帶出來不同的情緒。
2、如果你要跟寶寶說各式各樣的心情的時候,請千萬別忘了把發生的原因跟心情說在一起例如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會遲到了,所以我很擔心;我後來發現我沒有遲到,所以我很高興。
這麼一來就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高情緒粒度的失范,然後把自己這些細緻的情緒都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寶寶就會知道原來發生的這些事情都可以有不同的情緒的,有助於提高他的情緒認知能力以及他的高情緒粒度。
那你在看這篇內容的過程當中,你出現了一些什麼不同的情緒呢?不妨捕捉自己曾經出現的是情緒,然後把這個答案告訴你的孩子吧!
不關注孩子情緒,他的情緒控制能力會變弱,長大後也不容易幸福
如果家裡的孩子開始哭鬧,然後哭得好大聲,他情緒起來了,這時候您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你會很焦慮,還是很生氣呢?不同的想法也代表著在面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爸媽可能會有的不同的態度,當然如果你再仔細想一想,就會發覺這個態度往往也牽引出父母親截然不同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父母親常有的四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糟糕,麻煩來了」
就代表其實你是很害怕,很焦慮,孩子有情緒的,因此認為孩子的情緒起來的時候往往給你帶來很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親認為其實平常做父母親還挺幸福的,直到孩子有情緒開始不聽話的時候,你就突然覺得幸福指數大為下降原因之一,就是你覺得這個情況之下自己是束手無策。
第二種反應:「可惡,太可惡了」
你又不聽話了,就代表衝突來了,表示孩子有情緒,就代表他給我做對的。於是你會想:「你怎麼這麼討厭,都不聽話了。」如果父母親對於孩子有情緒抱這樣的態度,這個時候,老爸老媽自己會產生的情緒就會失控。
第三種反應:「奇怪,疑問來了」
意思是對這件事抱著很大的好奇,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不高興了呢?為什麼突然哭了?怎麼突然大叫了呢?
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心情,老爸老媽其實不會有太大的負面情緒,反而是很好奇,說怎麼了,到底發生什麼了?
第四種反應:「真好,機會來了」
你可能會想這是什麼鬼?怎麼可能有人會在孩子大哭大叫的時候會說真好,的確很奇怪。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如果爸媽閃過腦海中第一個念頭是「真好,機會來了」,意思是把孩子的情緒當成是一個溝通的密碼,而這個時候什麼機會來了呢?是可以了解孩子想說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大好機會,能夠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也幫助他了解自己,同時還能夠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可是大好的機會。
什麼是情緒認知能力?
其實爸媽面對孩子情緒的態度,不但會決定了老爸老媽在孩子有情緒當下自己的一些反應到底是生氣呢?焦慮呢?還是高興或者是好奇?同時,當然更會影響是接下來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孩子,會不會就此錯失了大好的機會,幫助孩子培養他一個特別重要的能力,就叫做情緒認知能力。
情緒認知力特別重要,因為它是基礎的情商力,如果沒有這個,基本上其他更複雜一點的情商力就很難發展出來。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情緒,而這個情緒從哪來?
情緒的產生其實不是為了來感受的,很多人可能有浪漫的想法,覺得有喜怒哀樂,所以人生就會有百般滋味,那這一輩子就很有意思。的確如此,但情緒產生的目的其實還真不是這個浪漫的原因,人類之所以有情緒,這個生物機制其實主要是為了來活命的,它是一個深層機制。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好像心跳呼吸血流一樣,必須要有這個功能,這個生物體才能夠活下去。
事實上在大腦裡頭掌管情緒的那個部分,就我們把它稱之為「情緒腦」,是大腦裡面最早發育、成熟的一個部分之一,在出生之後不多久就已經功能完整了,所以情緒是天生的。也就是說,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是不需要後天的培養跟學習的。
然而情商就是後天需要培養人學習的,因為有情緒之後你打算怎麼運用這些情緒,是被情緒所捆綁、所困擾?還是接下來你可以借力使力,讓這個情緒為自己所用,讓自己活得更好?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說情緒是本能,而情商是本領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我們再回來想一開始那個問題,爸媽就應該知道,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在施展自己與生俱來的一種身份能力。
這麼一想,有沒有覺得以前好像都錯怪寶寶了?同時很重要的是爸媽如果能夠正面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自己就不會焦慮、慌亂和憤怒了。說實話,這也幫了自己一個大忙,不是嗎?
寶寶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一些情緒呢?主要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情緒是用來溝通的
你想寶寶出生了,但他還不會說話,到2歲之前都不太有語言能力,這時候如果他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了。這時候該怎麼辦?他又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對吧?
所以這個時候,他只能用變強烈的情緒反應,就是「哭鬧叫」這種模式來引起外界的關注,他其實是在發出求救信號,如果沒有發出這樣的信號,那麼他可能肚子餓了沒人理他,他發燒了沒人管他,這個孩子的性命就會危在旦夕了,所以這時候你就知道情緒還真就是一個生存機制。
而你想著如果當孩子有語言能力了之後,情緒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同樣一句話,你用不同的情緒說出來,其實想溝通跟傳達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當你喂孩子吃一個東西,他的反應可能會是不要吃了,也有可能是不要吃辣。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情緒,孩子想傳達內心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而大人溝通時,當然也是如此。
因此,老爸老媽對孩子說話時候,比說了什麼更重要的其實是你用什麼態度說話,你用什麼情緒說出這些話,那麼傳達的信息是完全不同,被孩子聽到的信息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老爸老媽這個是值得要自我惕性的。
2、增強記憶
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強烈的情緒體驗,那麼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記憶。例如,寶寶如果今天到處走,然後突然碰到了一個東西被燙到了,覺得好疼,這是一個強烈的情緒體驗。然後接下來,我們的大腦的設計就是如果情緒反應非常強烈,你就容易記得很深刻。也就是說,這個記憶就變得非常的強烈,你不容易忘掉,這有什麼好處呢?下次還在走到這個地方,突然想起來我上次在這裡被燙到了,所以我就會特別小心,我不去靠近,當然就避免了危險,就容易更好更安全的活下去。
那麼正面的情緒體驗也有類似的功能,為什麼要有很開心好歡樂的這些正面情緒呢?很簡單,如果這個寶寶今天發現爸爸媽媽逗我玩,而且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好開心,爸爸媽媽好像也很開心。這個開心的情緒會讓我們印象深刻,然後下一次我再見到這個對象的時候,我就會特別想跟他靠近。
所以開心的親子關係會讓親子彼此都喜歡跟對方,當然這樣的情況之下幸福關係緊密,孩子健康安全成長的機率當然大幅度提高。其實這個狀況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大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的,相互照應,避免危險。
另外,這些積極的愉悅情緒也會讓我們願意在重複導致這個情緒的一些行為,這個行為可能包括吃了一頓大餐,特別高興等,因為開心,所以我們願意重複這些對我們有利的行為,就有可能更好的健康成長。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的情緒認知能力到底好不好呢?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略窺一二,這也是我最喜歡問別人的一個問題之一,就是:請問你有什麼感覺或你有什麼心情?
這個問題問大人或小孩都行,然後你就會發現發問之後聽到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很多小孩跟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知道。你再問一遍,然後你發現他們真的不知道,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事情。
那麼也有一些人的回答就稍微精細一點,會說「我覺得不高興或者是我覺得很開心」,他們講的是一個情緒方向,這就稍微好一點。
然後你也聽到比較少數的孩子和大人會這麼說,「我一開始覺得很失望,後來有點生氣,因為我覺得他不應該說話不算話,不過我後來想一想,我覺得他應該有不得已的原因吧,於是我就高興了,我就無所謂了」。
有沒有聽出來以上三種是完全不同境界的答案,這代表了什麼呢?心理學上一個專有名詞,我們稱之為「這個人的情緒粒度不一樣」,這個利指的是顆粒的粒,不是力量的力,這是什麼意思呢?情緒粒度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感受並且能夠表達出自己情緒的細緻程度。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於自己的內心的這種豐富的情緒感受,他是很能夠分得出來中間的差別的。例如,雖然都是不高興,但是這個不高興是叫生氣,那個不高興的叫傷心,那個不高興的叫失望,他可以分得很清楚。不但能夠感受的出來,中間的不同還有辦法用語言可以表達出來,而讓別人可以精準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情緒。
而情緒粒度比較低的人,就是那種大大咧咧的人,然後對情緒完全沒有覺察,不知道、沒感覺,甚至還有人請你回答說「我有情緒嗎?」
如果要請您猜猜看的話,你覺得情緒粒度高還是低的人,他的情緒管理能力會比較好呢?沒錯,當然是情緒粒度比較高的人。所以爸媽要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他發展更高的情緒粒度,能夠很精準的區分各種不同情緒的差別,並且可以在第一時間點捕捉,而且還有哪裡表達出來。
身為父母親,我們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1、老爸老媽可以先從自己開始做起
例如,平常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這種心情對話就可以多一點。回到家,看到寶寶的時候不想,你通常第一句話,說什麼請別忘了要把心情對話放進去,例如你就可以問寶寶:「請問你今天有些什麼樣的心情呢?」
然後爸媽可以自己先開始說起來,展現自己的高情緒粒度。你可以說:「爸爸媽媽今天有好多不同的心情,早上出門的時候看到大太陽我好高興;然後後來發現路上堵車了,我都差點要遲到了,所以我就好擔心;然後到了辦公室,發覺沒有遲到,我就特別驚喜,特別高興!後來,我發現有人拿了我的東西,沒有放回我的桌上,我當下就有點生氣!中午的時候,我們幫一個同事過生日,給了他一個生日蛋糕,他非常的開心,這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得意。」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聽出來了,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敘述今天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是有助於寶寶理解原來一天發生的事情,他會帶出來不同的情緒。
2、如果你要跟寶寶說各式各樣的心情的時候,請千萬別忘了把發生的原因跟心情說在一起例如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會遲到了,所以我很擔心;我後來發現我沒有遲到,所以我很高興。
這麼一來就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高情緒粒度的失范,然後把自己這些細緻的情緒都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寶寶就會知道原來發生的這些事情都可以有不同的情緒的,有助於提高他的情緒認知能力以及他的高情緒粒度。
那你在看這篇內容的過程當中,你出現了一些什麼不同的情緒呢?不妨捕捉自己曾經出現的是情緒,然後把這個答案告訴你的孩子吧!